第一次见到王女士(化名),她32岁,是一家公司的中层领导,年薪不错,老公是IT工程师,有个5岁的可爱女儿。
外人看来,妥妥的人生赢家。
但坐在我咨询室里,她整个人像一张被揉得皱巴巴、又强行摊开的纸。
浓重的黑眼圈,精心打理的职业装也掩不住疲惫的褶皱。
她说话快得像连珠炮,双手不停地拧来拧去,那份几乎要溢出来的焦虑,藏都藏不住。
光鲜亮丽的背后,原来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煎熬。
表面风光,内里崩盘:升职成了紧箍咒“这半年,我快撑不住了!”
王女士一开口,语速快得惊人,“升职本来是好事,结果压力山大!手下人犯点小错,我火‘噌’就上来了,控制不住地吼他们,吼完自己又后悔得要命,特别内疚。”
这成了恶性循环。
更折磨人的是身体。
她严重失眠,“瞪着眼睛看天花板,数羊数到绝望”。
展开剩余89%有时开会开到一半,突然心慌气短,感觉像被人掐住了脖子,喘不上气来。
最让她崩溃的是对家人的失控:“我5岁的女儿,只是早上磨蹭不肯穿鞋,我竟然对她尖叫!看着她吓呆的小脸,我恨不得扇自己耳光…我怎么会变成这样?”
医生诊断是“焦虑症”,开了药。
药吃了,症状缓解了些,不那么容易“炸”了,但王女士心里清楚:“药是压下去了,可那股难受劲儿还在,像根刺扎在心里,根本没拔掉。”
她知道,需要找到更深层的原因。
追根溯源:那个“必须满分”的童年阴影随着咨询深入,王女士童年的一幕幕浮现出来。
她的父亲,是一位非常严厉的教师。
在王女士的记忆里,父亲的脸总是板着的,像一块化不开的冰。
王女士回忆道,“考了95分?那完了,家里气压低得吓人,我爸能一星期不跟我说话,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冰碴子。”王女士回忆道,“考了95分?那完了,家里气压低得吓人,我爸能一星期不跟我说话,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冰碴子。”
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要么做到最好,要么就别做!”“哭?哭就是没出息,是懦夫!”
这些冰冷的话,像刀子一样刻进了她心里。
小小年纪,她就认定了一个“真理”:只有完美,才值得被爱、被肯定。
这把“完美”的尺子,被她带进了成年后的生活,尤其是工作。
她成了自己最严苛的监工。
当团队里一个新来的小姑娘,因为紧张把报告格式弄乱了点,王女士瞬间火冒三丈,劈头盖脸一顿训斥,直接把小姑娘骂哭了跑出办公室。
看着女孩的背影,王女士僵在原地,胃里翻江倒海。
玻璃窗的倒影里,她恍惚看到了父亲那张严厉的脸,竟然和自己重叠了!
她声音哽咽,“可你看看我!我竟然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!” 她不敢示弱,不敢承认自己不行,总觉得那样就彻底失败了。她声音哽咽,“可你看看我!我竟然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!” 她不敢示弱,不敢承认自己不行,总觉得那样就彻底失败了。
只能披着“完美”的硬壳,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,一个人死扛。
这壳子越来越重,里面的她早已伤痕累累。
破局时刻:沙盘里的孤城,终于有了桥咨询进行到第十次左右,我们用到了沙盘治疗。
王女士沉默了很久,在沙盘上慢慢堆砌。
最后呈现的景象,让我心头一震:一座孤零零的、高高在上的城堡,周围密密麻麻布满了尖锐的荆棘!没有路,没有门,没有任何活物。
冰冷、封闭、隔绝一切。
这不就是她内心世界的写照吗?
追求完美的堡垒,却把自己困成了孤岛。
“看着感觉怎么样?想加点什么吗?”我轻声问。
她犹豫了一下,手指在沙具架上划过,最后拿起一座小小的、甚至有点简陋的木桥。
她小心翼翼地把桥架在了那圈象征护城河的荆棘上。
接着,又放了几条蓝色的丝带,代表水流。
就在桥放稳的那一瞬间,王女士盯着沙盘,眼泪毫无征兆地哗哗往下掉。
她哽咽着说:“…这城堡…原来可以不是孤岛?…我…我也可以不用一个人…硬撑到死吗?”
那座不起眼的小木桥,像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,第一次撬动了她内心那座坚不可摧的“完美孤城”。
后来,我们又通过类似“与过去自己对话”的方法,帮助她处理了深埋的创伤。
她回溯到15岁那年,一次重要的考试考砸了。
她拿着试卷在家门口徘徊,恐惧像冰冷的藤蔓缠紧心脏。
推开家门,父亲的目光扫过试卷,瞬间冷得像冰,家里陷入死寂的“冷暴力”周末。
在引导下,现在的王女士,走近了那个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15岁的自己。
她伸出手,不是指责,而是带着理解和温柔,拥抱了那个绝望的小女孩。
她轻声对过去的自己说,“一次考砸了,天塌不下来。你已经很努力了,真的,够好了。” 她轻声对过去的自己说,“一次考砸了,天塌不下来。你已经很努力了,真的,够好了。”
那一刻,仿佛冻结了十几年的冰,在理解和拥抱中开始融化。
现实中,王女士长长舒了一口气,感觉背了半辈子的巨石,终于能放下了。
重建生活:从“必须完美”到“足够好”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,但确确实实发生了。
在职场上
面对又犯了小错、紧张兮兮的新人,王女士心里那股熟悉的火刚冒头,就被她压了下去。
她深吸一口气,尽量平和地说:“这个思路是对的,格式我们调整一下就行,别紧张。”
看着新人从惊恐到感激的眼神,她第一次体会到,原来宽容和理解的力量这么大。
在家庭里
项目压力山大的时候,她不再一个人关在书房死扛到半夜。
她会走到客厅,疲惫地靠在老公肩膀上,嘟囔一句:“老公,今天快累趴了…” 老公没多说什么,只是搂了搂她的肩。
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,让她觉得比独自熬通宵踏实多了。
女儿妞妞也敏锐地发现了妈妈的变化。
有一次妞妞磨蹭不收拾玩具,王女士心里的烦躁小火苗刚闪了一下,她立刻察觉到了,转身去厨房倒了杯水喝,深呼吸几次。
然后回来,蹲下来平视女儿的眼睛,耐心地陪着她一起把玩具收好。
妞妞惊喜的眼神,让王女士心里暖暖的。
最后的沙盘
最后一次沙盘,王女士的动作轻松了很多。
那座城堡还在,但周围吓人的荆棘丛消失了!
取而代之的,是环绕着城堡的一片生机勃勃的小花园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,花园一角,她放了一个小小的秋千!
她看着沙盘,眼神温柔:“城堡还在,但它不用把自己关得那么严实了。这个秋千…让我想起小时候荡秋千的感觉,风呼呼吹过,啥也不想,就是开心。”
她抬起头,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放松,“原来生活啊,真的不是只有工作这一条路走到黑。”
离开咨询室前,她回头看了看那个有花园和秋千的沙盘,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对所有还在挣扎的人说:“现在总算明白了,有时候,‘足够好’,就是最好的‘完美’。”
放下完美执念,拥抱真实生活王女士的故事,是不是让你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?
在“事业家庭两不误”、“要做就做最好”的巨大压力下,很多人把自己绷得像一根快要断掉的弦。
那份对“完美”的执着追求,不知不觉变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,让人喘不过气,离真正的轻松和快乐越来越远。
我们拼命追逐一个虚幻的“完美”标准,却忘了,承认自己会累、会出错、需要帮助,恰恰是内心强大的开始。
如果你也感觉:总被“必须做好”、“不能出错”的念头压得喘不过气?
容易对孩子或身边的人莫名发火,事后又后悔?
失眠、心慌、身体亮起红灯?
明明很努力,却总觉得“不够好”,快乐不起来?
请记住,寻求帮助不是软弱,而是勇敢面对问题的第一步。 就像王女士最终拆掉了心里的“荆棘”,建起了“花园”和“秋千”,你也值得拥有更轻松、更自在的生活。
我们是百恩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、孩子正被情绪困扰、感到迷茫或痛苦,欢迎通过私信与我聊聊。有时候,一个安全的倾诉空间,一次专业的引导,就是改变的开始。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“足够好”的从容与力量。
发布于:山东省华夏配资网-股票配资门户有哪些-正规股票杠杆平台-股票配资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